“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给过去打分,而是理解历史。”

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这是一本对虫子产生了很大影响的书,也是一本看似不具可读性的书,确实要在400页的A5开本里介绍两千年的科学史,似乎并不容易。这本《西方科学的起源》探讨的是一项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科学和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地位,作者在开篇第一章用了4页的篇幅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科学、哲学、自然之间的联系;之后到48页为止简述了苍古时代人类对于科学的认知,当然亦着重指出了古代科学与宗教、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奠定了其后主要内容的主要思路;从49页开始直到366页为止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以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为主轴,串起自泛希腊化时代、罗马征服时代到中世纪晚期的西方科学史,其中亦有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伊斯兰世界和近东基督教文化圈对泛希腊化哲学、科学的吸收以及这些文献通过翻译运动重新回归西方世界的历程。

自然,如果只包含以上的章节,这本书也可称得上一部精致的西方科学史了,然而最精彩的内容在最后一个章节“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遗产”出现,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全书下一个论断,也并不着重于贬抑科学史论争中的任何一方,而是用了15页的篇幅来阐述应该如何认知中世纪科学在科学革命与古代科学(特别是泛希腊化时代)之间的承接作用:“持非连续观的一派人有一个观点,已经流行了几个世纪,它认为,一套全新实验方法的发现与运用,恰恰是区分17世纪科学和中世纪科学的分水岭。而在克隆比捍卫科学发展连续观史,其立论的核心就在于肯定实验方法初创于中世纪时期。现在看来,这两个观点都严重地夸大了事实本身”,同时他幽默地提醒读者,不要以为在这本书的结尾就能看到一个“决定性”的论断,因为“如果这场争论很容易得到解决,它早就结束了,因此,我们不可能在这里确定无疑地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这类问题的确切答案可能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而且“个人的好恶在消化历史资料时,无可避免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在最后一个章节里只想“就中世纪科学成就的本质和意见提供几点(必要而带有个人倾向的)意见,并以此作为本书的总结”。与科学史论争这一课题本身相比,作者在理解历史的方法论上下了更多的笔墨,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用现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量和价值观为基础去看待古代和中世纪科学,不是一种理智的方法,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历史研究的其他领域。对于当今中等经济水平的国家公民来说,高等教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我们现在知道太阳内部的温度、对微观世界也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很多人都知道伽利略在斜塔的著名实验和牛顿先生院子里的苹果。对于我们来说,中古时期的一些科学观点可能是愚不可及的,但是不要忘记当时人类所能掌握的信息程度以及这一限制对外部认知所产生的制约,作者在中文版序中指出:“倘若我们根据现代物理的准则来评判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或许就会觉得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傻瓜,没有能力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是理智的结论。但倘若此时我们根据的是这一理论所意欲回答的问题、期望它所符合的标准、以及期望它所纳入的更广大的理论框架,我们的判断就会大不相同。这一考虑到事物来龙去脉的能力,是正确的历史实践之核心,也是在人类活动其他领域做出合理判断的必不可少的技能。”-所以,这本书的副题是 “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一千四百五十年宗教、哲学和社会建制大背景下的欧洲科学传统” ,作者在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同时,时刻不忘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背景,无论是古埃及及两河流域的祭司艺术对于数学的影响,还是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不断修正和改观,作者始终用他明确的方法论作为火把,照亮读者的周围,使我们仿佛跟随古代的贤哲、亲身经历科学史上一次次波澜壮阔的变革,那不是我们这个被车水马龙、信息爆炸所充斥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压力与危机的世界-在那里,太阳是一颗围绕地球旋转的行星,而大部分人即便成年也活不过35岁,他们中的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国家究竟有多大;在那些年代里,科学有时是宗教领袖玩弄权术的手段,有时则是精英阶层的合理娱乐,它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想从当代的价值取向出发去给科学定义本身便是一种割裂历史的行为。因此作者在最后一章的开头写下了这句话:“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去给过去打分,而是理解历史。

本书原题《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The European Scientific Tradition in Philosophical, Religious,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600 B.C. to A.D. 1450》,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6月出版,作者戴维·林德伯格(David C. Lindberg)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科学史教授,曾任人文研究所所长,1999年获科学史界最高荣誉——萨顿奖章(以科学史之父George Alfred Leon Sarton命名),著有《上帝与自然-关于基督教与科学的碰撞之历史评论》、《从金迪到开普勒的视觉理论》、《中世纪的科学》及《罗吉尔·培根与中世纪图景的源流》等书,近年还编辑整理了《罗吉尔·培根的关于自然的哲学》。本书的内容看似枯涩难懂,却因作者诙谐的笔调而情趣盎然,它适合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读者群体,又包含了极大的信息量,并不是一本读过一次就能够完全吸收的书。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并且留下大量的脚注以及资料来源,以供希望进一步深入探讨某一环节的读者拓展自己的信息量。写作和问题探讨的手法亦极为老练和缜密,作者几乎对每一条可能受到的质疑都留下了讨论的空间,虫子在阅读中经常在作者给予的淋漓尽致的痛快之余又对其精密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学术水准报以一身冷汗的敬仰。

本书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出,翻译水平和校对水准亦值得称道。虫子没有认真地读过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章,其余章节就虫子阅读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出现错别字和误排,只有一处将伊斯兰教天使吉普里误译成伽百列。此外在正文后附有20页的详细中英文对照索引,和33页的原文参考书目。

虫子在2003年购得本书,从此成为写字台上四本必备书籍之一。这本书值得反复重读,在学习和家务劳动之余,能够坐在写字台前的转椅上,伴着一杯热咖啡仔细品味古代贤哲的智慧足迹,可以说是至高的享受。

书名:西方科学的起源(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Science)
作者:戴维·林德伯格(David C. Lindberg)
译者:王珺 刘晓峰 周文峰 王细荣
顾问: 孙永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语种:中文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初版:2001年
价格:32元人民币
入 手地:上海三联书店
入手价格:原价
余书:尚有

中文版序(英文版序较长,所以先 录入中文版序)

本书讲述的是早期欧洲科学的历史,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对自然的重要研究开始,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我撰写本书时, 针对的是学生和受过教育的读者,并假定他们对早期西方文化的本质和西方科学史只有最低限度的了解。然而,学生和受过教育的读者为何要关心早期西方科学的历 史呢?探讨人类在理解世界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曲折是否真有意义?确实,倘若我们仅以了解科学为追求的目标,那么掌握现代科学的内容而不关心其混乱的过 去,又有何不足呢?

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解决现代科学中的难题,我们就不会从了解早期科学史中获得任何裨益。但倘若我们希望理解科学事业 的本质、科学与周围更广大文化背景的关系、人类对科学所涉内容的认知程度,那么历史研究,包括对早期科学的研究,就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除非我们对其他历 史选择有某种程度的熟悉,否则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在当今世界日益占统治地位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性。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最精辟不过地阐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人不了解生下来以前的事,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演说家》,120)

科学史还提供了其他宝贵的教诲。它揭示了科学思想与其他知识或信仰体系 ——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等——的关系。在狭义的科学教育中,这些关系很少得到探讨。历史研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科学事业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现代 科学往往被人们简单地描绘成客观研究物质世界的结果,只要采取没有偏见和前提地做法,这种研究就可以揭示出客观世界真实的本质。诚然,这一描述揭示了一个 重要的真理:毫无疑问,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确定科学理论内容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许多研究中,确实就是主要的因素),但却不是惟一的因素。犹如人类所有的创 造,科学理论也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在形成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的内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历史研究揭示得格外清晰。

最后,研究科学史(特 别是早期科学史),可以使我们有机会培养自己具备非常重要的理智能力,即根据适当背景判断思想或行为的能力。譬如,倘若我们根据现代物理的准则来评判亚里 士多德的运动理论,或许就会觉得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傻瓜,没有能力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甚至是理智的结论。但倘若此时我们根据的是这一理论所意欲回答的问 题、期望它所符合的标准、以及期望它所纳入的更广大的理论框架,我们的判断就会大不相同。这一考虑到事物来龙去脉的能力,是正确的历史实践之核心,也是在 人类活动其他领域做出合理判断的必不可少的技能。

鉴于这些潜在的裨益,我很高兴自己关于早期西方科学的著作将有中文译本问世。中国是世 界上的伟大国家之一,我希望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尤其是准备从事科学工作的学生和学者)将发现本书阐明了现代科学的本质。最后,我想对王珺等译者和北京大学 孙永平教授表示感谢,他们为翻译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戴维·林德伯格
2001年4月

    分享到: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294

楼被抢了4层了

  1. 科学源于实践,炼金术士都是实践者,中国的炼丹道士也一样。


    古墓铜人 Says @ 05-05-6 4:47 下午
  2. 理解历史,努力吧


    朱乎乎 Says @ 05-05-9 3:02 上午
  3. 封面有点难看……可能是我看到却没买的原因……


    darkzero Says @ 05-05-10 6:16 下午
  4. 改天印几张贾比尔·伊本·哈扬大师的圣像派发一下(” ̄▽ ̄”)


    荒野大瓢虫 Says @ 05-05-12 3:54 下午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