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8 月

扫街(19)最忆是江南

“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

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这条广告,最后竟然说服全家,慕名前往这座已有700余年历史的古镇。

据〈江南园林志〉记载,南浔“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

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的南浔得以成为江浙雄镇,几乎完全依赖蚕丝业和缫丝业,“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一个多世纪前,凭借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南浔在清代末年已经成为巨贾云集的全国蚕丝贸易中心。“四象”、“八牛”、“七十二只金黄狗”这是南浔坊间以财富多寡来称呼镇上的江南四巨富、八位大富以及众多的财主(在清代时南浔人根据当地人家财富的多少,以动物的体形大小形容,财富在1000万以上为象,100万以上为牛,30万以上为狗)。南浔产丝在上世纪即参加过世界博览会,称为国粹亦不为过。

抵达南浔,发现这里的旅游费用实在是很低,走遍全镇的历史人文景观,通票为100元,相比之下有些旅游城镇的景点每看一个就要支付数十元。

根据赠送的旅游指南推荐路线,先抵达小莲庄。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面积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归榇暂殡寓园,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庄内有大荷花池,可惜我们去时还未盛开,荷花池上架设五曲桥,也可以看出庄主捐的官爵并不大。

说来也真巧,在小莲庄里接连看到数位使用禄莱相机的长者,后来才得知是“禄莱风采南浔行”摄影外拍活动,上海星光摄影器材城的众位店主纷纷出动,其中还有不少熟面孔。

小莲庄外的游船,可以载客环游南浔镇。

游船码头边的鱼鹰,当发现被镜头瞄准,立即振翅。

站在小莲庄内五曲桥上,发现对面一位仁兄正全副武装进行拍摄,于是为他留念。

出小莲庄,一转即可抵达嘉业藏书楼。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这段历史,读来不禁让爱书人捶胸顿足。1949年,藏书楼得到了陈毅部队的保护。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

藏书楼目前一层开放,展出数种雕版和印刷成品。我们去的时候里面游客不多,几位老阿姨正在吃饭聊天。转到主人刘承干事迹介绍,得知他在藏书藏版的同时,也组织复刻出版了一些珍本,使其免于逸失,实是功德。

南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到处都有消防栓,藏书楼周围更多,这只小猫抱着一个新型的四联消防栓玩耍了好一阵子,才爬到石板地上稍事休憩。

接下来进入南浔镇中心,展出大量中国古代船模的百船坊边,游船的老大正准备上岸用膳。河道两边饭馆林立,店头摆放的红烧蹄膀令我们全家流连忘返,但最后还是去吃了一顿臭豆腐。

一家人臭气熏天地又去了黄大仙庙,回头一看,禄莱风采南浔行的诸位正在百船坊边品茶。

其后观赏的张氏旧宅位于南西街。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是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堂兄张石铭的私家住宅。其外墙为中式,内部却为洋房,喷泉亦是中西结合。究其原因,当地人多称为当时地区保守,为避崇洋流言而设。

下午前往国民党重镇张静江故居探访。

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增澄。早年因火灾造成瘫痪。21岁时,其父以银10万两捐得二品候补道衔。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一等参赞,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国。赴欧途中,结识孙文,提供白银3万两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曾在法国巴黎开设专卖古玩、茶叶、丝绸的通运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资助革命活动经费。三十二年在法国参与创办世界社,出版《新世纪》周报。次年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回国。

1918年“讨袁之役”失败,张静江又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袁世凯死后,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蒋介石交往密切,曾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50年代客死欧洲。

张静江故居系其父张宝善于1898年所建。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龢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还陈列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手书的《酒德颂》(作者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板屏六块,系用银杏木镌刻,为国内珍贵文物。中堂亦展示大量珍贵的名人往来手书、互赠照片。可惜天色昏暗,未能留影。

出张静江故居,观通津桥,据说此桥已有900年历史。

踏上归程前,最后游览的一站是百间楼。相传明代礼部尚书董份在百间楼港东西两岸建有楼屋10间左右,由此得名。民国20年(1931)整编门牌时,改称百间楼屋。百间楼全长约400米,门面约150余产间。原百间楼东北岸,民国时称百间楼屋河东;原百间楼西北岸,称百间楼屋河西。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百问楼河东和河西。1983年整编门牌,河东包括原洗粉兜口,拆除朱家板间,自南而北共97号。河西和混堂弄合并,自南而北共84号。河东和河西南口接东大街,北口接宝善路。百间楼屋白墙、青瓦、沿廊、水埠、花墙、券门,河水流淌,呈现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

驱车路过镇中贡酒铺,被酒香吸引入内,只见酒坛无数,工作人员招呼大家进内堂观看蒸馏过程。我买了一桶酒,正提着乱逛,忽见禄莱风采南浔行的两位前辈也已经陶醉在酒坛之中,遂打开镜头盖,摄下最后一张底片。

    分享到: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86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