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8 月

书展与书缘

上海书展落幕也有一阵子了,这次展览我是挑了一个工作日过去,这样下午就能在里面和Julia碰头了。

展厅里人果然没有开展日和周末的时候那么多,先从上到下走了一遍,感觉比上一届好很多。上届书展(包括再前一届)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字——乱,面向不同读者群的出版社和书目混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书,简直是办成了杂货市场,加上也没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自然是大失所望。这次各个展厅用照片展和印社作了分割,清楚许多,不用再钻进一堆工具书里找小说的译本了……

这次买的四本书都是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的纸上记录片系列丛书,展区巨大的彩色照片和主题让我眼前一亮,接着便惊奇地发现以前由于不再版或价格高昂而无法入手的几本摄影画册在这个系列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版了,喜出望外,马上拿下!

上海人美的展台上还是重版的经典连环画为主,看到一套“Monkey Subdues White-Skeleton Demon”,不明就里,后来才反应过来是孙猴子三打白骨精。

另一处展台上是樱桃小丸子的引进版,小丸子和小玉很受欢迎,来合影的人非常多,地上的花轮同学就比较寂寞了……刚拍完这张照片,背后一阵喧哗,转身一看是7头身的黑猫警长和一只耳在促销专员的簇拥下大摇大摆地走过,还有小朋友拉着一只耳的尾巴做欢乐状。

不过转来转去也没有再买,旁边有几位顾客则是战得兴起,战利品堆了一车,我仿佛看到加文爵士附体……

兜了三个来回,在译文的展台记录了一下新的书目,便跑回一楼音响展厅边的临时演讲厅坐下等Julia。讲座内容是后世博会时代的上海与城市,主讲人是上海大学的一位系主任。由于还未开讲,在座各位都有些昏昏沉沉,我身后坐着一位黝黑的汉子,倒是神情镇定——等到开讲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主讲人……

但Julia单位领导临时召开紧急会议,结果碰头的时候书展已经不让进场,正好也到了饭点,于是跑去地铁往大宁吃喝去也。

回家洗把澡,泡杯茶往床上一靠,从口袋里摸出新书。花了两天大致看完,心里直说买得值。

三代目团长JPG在自己挖的新坑里说他很赞同赵嘉所说的“摄影中最有价值的收藏就是购买摄影画册”,我也有同感。不过团长肯以大笔钱粮购买印刷质量优秀的大开本画册,我就比较抠门爱买便宜的版本,锦绣文章出版社的纸上记录片系列大都以胶版纸印刷,开本也小,相对的价格也不高。这次买的四本分别是《麦客》、《陕北盲说书人》、《金山寻梦》和《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

摄影作品中我独爱人像摄影,尤其是纪实作品才有被反复审视的意义。拍摄这样的作品是不容易的,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不会因为镜头而拉近,相机反而会让人觉得恐惧。想要记录人的情绪,决定性的瞬间和一台小巧的相机(如卡帕当年盗撮托洛茨基)固然重要,但拍摄者与被摄者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记得以前和团长、老西出去外拍,到处和人聊天才是乐趣所在,聊得投机就拍一两张留念。这次入手的几本画册,被摄者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对镜头的警惕性不能说不高,摄影家之所以能拍到他们较为真实的一面,全都源于长期不懈的共同生活和平等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作品是不可复制的。

《麦客》曾于2000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初版,当时这本画册价格算得上昂贵,出版几年后市面上也不太见到。和后面的两本一样,我是在《中国摄影家》期刊上第一次知道了这部作品,之后在网络和《中国人本》上看到了部分作品,很受震动。麦客是专营重体力活而收入低廉的流动麦收工人,以陕甘宁三地为多,每年成群结队从自家出发赶往作物早熟的地区,只带镰刀和少得可怜的生活用品,一路走一路找雇主替他们收割,换取饭食和微薄收入,一路走回家里,自己的麦子也差不多熟了,亦有人无田可种。干的活很重,赚的钱却不多,还时常被不怀好意的雇主欺诈克扣,一点“汗珠珠换的、镰刃刃片的”收入要防着贼,一路没钱买车票只得扒火车,被撞了也无人知道。这样一个规模不小的流动人群,却连作者侯登科先生都不知道他们究竟已经存在了多久,史书中不见麦客的记载,只有到了20年代民国资料才有一些关于麦客工钱的记述。

侯公的这本摄影画册配以他和麦客一起四处赶场期间所做的文字记录,和照片一样朴实无华却又极具感染力。对于同行数年艰苦完成的作品,侯公只说“我是比较熟悉麦客的”,麦客和记载他们的摄影作品绝对是与浪漫二字无缘的,但却能让人深刻体会侯公对脚下这片土地与人情的关怀。记得看NHK的纪录片“丝绸之路”,里面提到一位在敦煌工作的研究员,有一天晚上他在睡梦中听到木驼铃的声响,仿佛正有一支商队从他门前走过,无数的飞天护佑着他们向西而行;摄制组评论道:“他一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敦煌,只有这样的一个人,才能拥有这样一个浪漫的梦。”这句评价同样能放在侯公身上吧。

侯公离世也有七年了,在此祈求冥福。

黄新力先生和他拍摄的陕北盲说书人,我是在《中国摄影家》上一篇报道陕西摄影家的文章中第一次知道,当时是作为陕西乡村天主教题材的后续予以介绍的。这组照片拍摄的是陕西一群盲说书人的卖艺生活和这种快要消失的技艺。这些说书人的组织本是清涧县毛泽东思想盲人文艺宣传队,是文革初期的产物,在当时算得上小有名气,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困顿,现在从业人员已不足十人。

盲说书人唱道情戏,一把三弦一身衣服差不多就是讨生活的全部道具了。从前他们曾被当做是神与人沟通的使者,由于多数是疾病致盲,人们认为他们大病不死是命硬,因此有着特殊的身份(如不少人要孩子认盲人做干爹以求福气),当地人婚丧嫁娶都要请他们开书场,不唱到深夜不会散。而如今娱乐形式多了,年轻人对这些传统也不再尊重,盲说书人游方卖艺途中常常吃闭门羹或遭到官员粗暴对待,即便开了书场,也不复往日的热闹。盲说书人或许现在只有给神像说神书的时候才能重拾一些往日的记忆了,但这个行当后继乏人,看来也难免要随着它兴盛的那个时代一起离去——真个是“知音少,弦断谁人听?”

作者黄新力先生原为军队摄影师,80年代末期开始拍摄陕北及关中生活题材,通过与盲说书人长期的同吃同住同行才完成这部作品。他的这组照片构图精致,狂野的颗粒和硬朗的光线让拍摄环境原汁原味地跃然纸上。文字部分就是同行期间黄先生的日记,平和叙事,却是五味杂陈。

美籍华裔摄影家刘博智先生的《金山寻梦》内容取自他的摄影画册《再梦金山》,刘先生是香港九龙人,60年代后期带着父母赞助的相机赴加拿大想攻读艺术专业未被录用,便在摄影师手下做学徒,期间在餐厅做零工首次深入海外华人的社区生活。刘先生于70年代初攻读摄影并开始用相机记录北美华人社区的生活实况。

这本摄影画册中,镜头里的人大都是广东台山籍人士,每个人都展现出自己最平和真实的一面,有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洗衣工、有艰苦闯天地的洗衣店店主、有事业成功珠光宝气的餐馆老板娘、有面对移民局官员哇哇大哭的孩童、也有骄横跋扈的黑帮老大。作品中耐人寻味的文化碰撞比比皆是:用墨西哥酒浸泡的蛇酒、晚年蜗居在教会养老院里和耶稣像一起生活的台山籍老人、还有在财神像前熨烫星条旗的新移民……

刘先生在画册中记录老一代移民在北美的辛劳与辛酸,“金山伯”的美梦依旧,可大多数人在彼岸其实只是苦苦求生。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讲到在20世纪初在美国南方边境的墨西卡利种植园的广东工人,当地十分荒凉、薪水也低廉,当年黑奴的后代和墨西哥人都不愿在这里做工,只有中国人肯在这儿住石窟种棉花。到了一战结束,这里已经成了数万人聚集的中国城,很多年轻工人远涉重洋在这里工作一辈子,也娶不到老婆,由于没有性经验而被称作“青头仔”。每到节庆有粤剧演出,场上出现漂亮的花旦,一些青头仔就无法按捺,必须要练过武术的壮汉把他们拖到后面去兜头浇上一盆凉水,才能镇定下来。

刘先生曾造访一位为华裔老人开养老院的混血儿,他提到院内有位老人当年就是青头仔,已经七十多岁,死前希望能抱一次女人,有位好心的墨西哥妓女愿意帮忙,但最终还是无法成功,三人只得抱头痛哭。

除了这些辛酸的照片和文字,书中也有一部分展现新一代移民后裔风貌的照片,从刘先生那中日混血的美籍儿子到四五种种族混血的青年近照,为本书画上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句号。

又及:刘先生长得和兰斯王非常像,因此这本画册也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是这次展会上锦绣文章出版社力推的重头戏,全铜版,内容为美国第14航空队(飞虎队)两位照相技术官Allen Larsen和William Dibble从1944年9月至1945年记录的中国抗战大后方昆明、成都和战后的的杭州、上海等地拍摄的彩色照片(后记提到前者的器材是Kodak Bantam 828和35mm相机,底片则是Kodachrome彩卷,书中也有少量黑白照片)。这个集子展现了抗战后期和胜利后中国人乐观与充满了希望的面貌,以及美军士兵和中国平民亲密无间的合作交流。作品忠实记录了一个百废待兴、朝气蓬勃的中国,其中以一位开怀大笑的小童子军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然而想起之后的风云突变,又不免为像中人唏嘘不已。

这四本书也是近期买得最爽的,一眼看到,便知道有缘分,遇书如此,遇佳人亦如此呢。

    分享到:

, , , , ,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1721

楼被抢了8层了

  1. 魔都书展真给力


    内大臣 Says @ 10-08-25 8:46 下午
  2. 飞虎队的很快就看完了,我也不时在想照片中的国人,后来是去了哪里,留下来,今天又是什么样子。


    CQP Says @ 10-08-25 10:59 下午
  3. 这一次还真的是不错,有些规模的基础上没有像以前那几次那样混乱,展出期间的讲座质量也有保证。

    Cliffx Says @ 10-08-25 11:30 下午
  4. 59-61
    66-76
    苦难、绝望与死亡并没有随着日军的崩溃离去。

    Cliffx Says @ 10-08-25 11:31 下午
  5. 好吧,这里有个没文化人士只对Julia照片感兴趣…


    杨威利 Says @ 10-08-26 11:27 下午
  6. 还雪藏在相机里呢。

    Cliffx Says @ 10-08-27 12:43 上午
  7. 书展没去,这几本影册还是网上买吧


    it's dahuafu Says @ 10-08-27 9:31 下午
  8. 我现在还是看不懂你的货币黑话!比如一个镍币究竟是多少啊??

    Cliffx Says @ 10-08-30 10:08 上午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