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2 月

Vivian Maier: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前周聚餐,团长提起芝加哥禄莱师太Vivian Maier之事,问我有没有看过她的作品。我回想起在HLF论坛似乎见人提起过,但并不知道这是谁。团长告诉我,这是一位最近才被发掘出来的摄影奇人,战斗在街拍第一线50年之久,直到70岁才刀枪入库,生前却将作品封存只字不提,身后其摄作险些被当成废品卖掉。我回家找到了几位收藏者的网站,向团长借了对她有详细介绍和作品选登的《中国摄影》杂志,顿时被她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从两位Vivian作品的主要收藏者开设的网站编译了以下的资料,或可作为存档和浏览之用吧。
Vivian Maier(1926.2.1—2009.4.21),一位美国街头摄影师,生于纽约市,但年少时大部分时间却住在法国。Maier在1951年回国,在美国做了一辈子的保姆,而业余时间则热衷于摄影。她的摄影生涯足有50年,留下了10万张负片,其中大多数摄于芝加哥和纽约市区。Vivian以极高的热情记录了她身边的世界,除照片外还运用了家用摄像机、录音机,并佐以私人物品收藏,为世人开启了一扇窥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风情的璀璨窗口。但这也许并非她的本意,她生前从未公开过自己的作品,它们之所以会被发现并流传于世,实在是纯属巧合。
2005年,John Maloof盘下他第一栋宅子开始做不动产的生意,打那之后他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己街区的社团活动中去了。通过深挖本地的地方史料,他甚至当上了芝加哥北西区地方历史社团的主席。这一地区属于城市生活中常被遗忘的角落,他觉得应该编纂一本叙述地域特质的书籍,以此来唤醒本地区的活力与魅力,免得它再像往常那样总遭人看轻。于是他决定和别人共同编写一本名为《Portage Park》的地方志,而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
出版方要求他们为本书提供近220张优秀的老照片,且必须取材于本街区生活。为了找到足够多的图片来满足这一要求,John和他的合作者Daniel Pogorzelski不得不四处搜寻古旧照片。这花去了他们将近一年时间,二人费尽心思到处寻图,连最小的线索也不放过。其间John拜访了一间本地的拍卖行(RPN sales)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这儿能拍到些有用的资料呢。事实上他找到的是一箱子六十年代摄于芝加哥的底片。由于无法确认内容详情,他只得冒险花了近400美元买下了整箱底片。
两位作者研究底片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对自己的书毫无用处,因此John把它们塞进了柜子里,直到截稿为止都没再碰过。过了一阵子,他又把底片翻出来查看,并开始扫描它们。照片中那些对过往时光毫无雕琢的真实记录攫住了他的心(之前他完全没接触过摄影,也不明白这些照片的看点究竟在哪儿)。逐渐地,John被这位摄影师感染,他也开始用手里的傻瓜相机记录芝加哥的风貌了。摄影成了他新的热情所在,而他也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让我们把时光快进一年,这时John的傻瓜相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他捧着一台禄莱福来相机走街串巷,一如当年的Vivian Maier。他的摄魂已然爆发,对摄影历史和那些摄影大家也是兴趣盎然。John在自己家的阁楼上布置了暗房,学习底片的显影和放大技术。起先,Maloof对此还羞于启齿,但Vivian的作品鼓舞了他,他决定重现她的人生轨迹,并以此为己任。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John在各类拍卖会上从其他竞购者手中拿下了她作品的90%,共10万至15万张负片底片,超过3千张照片,数百卷(未显影)的底片,还有家庭摄录机拍摄的影片,访谈录音带和各类其他物品。另一位收藏者Jeff Goldstein收集了15000张底片、1000张照片、30卷家庭录像带和一些幻灯片,这差不多是她作品的剩余10%。
2009年,Maloof开设了一个博客并上传了大约100张她的作品,可几个月过去却无人回复。于是他便到Flickr上的HCSP小组(Hardcore Street Photography)开了一个相关的话题,反响异常热烈。自此他便马不停蹄地负责起Vivian Maier作品的保存、研究和推广工作。
Vivian曾在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担任保姆达十七年之久,多亏了这家人的帮助,John才得到了Vivian的大量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原本被储存在租用的储物柜里。要不是他前来询问,它们就要被送到垃圾场去了。两个橱里的物品大都是Vivian收集的杂物,如破烂的油漆罐子、铁路道钉或者各类小饰品,但在这些杂物中间却夹着好几百卷彩色负片和珍贵的个人资料,这些线索将John的研究领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料是剪报,都是她的珍藏。Vivian收集报纸上的文章并将它们收进塑料文件夹中,然后整理成册收到纸盒里。在她的遗物中,这样的剪报有好几百册。此外还有很多信笺,在寄给她的信笺中,有一些是来自各位雇主的。John和他的搭档Anthony Rydzon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研究整理,在旁枝末节中终于获取了足够多的资讯,现在他们可以大致构筑出她的人生轨迹了。
很多雇佣过Vivian的家庭会向你提起她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而遗物中的一封信笺可作为佐证—那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寄给她的一个前雇主的。Vivian Maier的身世就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讯息中被重新构筑起来的,如这封信就是联系她与Baylaender一家的唯一线索。遗物中大量的购物小票、信件(私人的或公务类的)、笔记和其他讯息都有助于后人研究她的生活。尽管她生前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现在却能联系到几乎每一个她曾供职的家庭。若没有她这两柜子遗物,后世的研究者便毫无线索可循。仿佛她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堆拼图给我们一样。
Vivian Maier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她出生在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区,通过调查户籍记录,Maloof发现Vivian在四岁时和她母亲一起离开了美国,同行的还有一位小有成就的人像摄影师Jeanne Bertrand,而她的父亲Charles此时已淡出了这一家子的生活图景。之后的记录显示,Vivian曾和她母亲Marie Maier在1939年回过美国。而在1951年Vivian第二次离开法国返美时,她母亲并未同行。
1949年,当Vivian还在法国时便开始把玩相机,当时她的设备是一台简陋的柯达Brownie箱式相机,这种业余相机只有一种快门速度,没有测距也没有光圈可调。取景器非常狭小,在专业的风光或人像摄影家看来,这种极不可靠的设备很可能会毁了Vivian对摄影的兴趣,使用这种简陋的相机简直是在给她的热情泼冷水。
1951年,Vivian Maier搭乘汽船De-Grass回到纽约,并在纽约长岛的一户人家找了份保姆的差事,身为一名犹太难民,她通过观看舞台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952年她买了一台禄莱福来相机,鸟枪换了炮。她在这户人家工作了很久,直到1956年搬到芝加哥北区为止。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雇佣了Vivian照顾家里的三个男孩,他们也成了她一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雇主家庭。
1956年Vivian搬到芝加哥后,Gensburg家借给她一个浴室,于是这里便成了她的私人暗房,她在这里冲洗和放大黑白底片。虽说经济条件不宽裕,但她在1951年、1955年去过加拿大,1957年去过南非,1959年重回欧洲又去了中东,1956年来过中国。很可能她变卖了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处家族农场才筹措到旅费,在旅途中也留下了很多摄影作品。
十几年过去,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因此Vivian在70年代初结束了在芝加哥的第一份保姆工作。工作地点的变换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暗房,雇主换了一家又一家,她手上的黑白底片也堆积起来无法冲洗。此时她决定改拍彩色35mm负片,使用的大都是柯达的Ektachrome,器材也换成了徕卡IIIc相机,也使用过包括康泰时在内的数种德国单反相机。
这些彩色摄影作品风格与她之前的作品迥异,并且愈发抽象。人物逐渐淡出了她的影像,取而代之的则是静物、报纸和涂鸦。
80年代,Vivian的创作遇到了新的困难。经济压力和生活的不安定让她再次难以为继,于是柯达彩卷也无法冲洗而堆积了起来。90年代晚期至新千年到来之际,Vivian不得不放下了相机,租借了两个储物柜来存放她的珍藏。一直居无定所的她搬进了一间有浴室的单间公寓,而房租则是由善良的Gensburg一家支付的。而她甚至无法维持储物柜的租金,2007年,因Vivian无力支付租金,储物柜租赁公司便将柜中的底片卖给RPN拍卖行抵债。RPN又转手将它们放到自己的拍卖会上出售,这才被John Maloof等收藏者发现。
2008年,年事已高的Vivian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冰面上滑倒而伤及头部。虽然医生判断她会顺利康复,但她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不得不搬进养老院接受看护。2009年4月21日,Vivian Maier去世,享年83岁。
在John Maloof和Jeff Goldstein等收藏者的努力下,Vivian的作品从2010年起在欧美巡展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1月1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集《Vivian Maier – Street Photographer》由Powerhouse出版社发行,其身后留下的大量未冲印底片仍有待显影整理,越来越多的作品也会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这位目光独到的街头摄影师,孤身一生,也无子女,甚至没有几个熟人。在她服务过的家庭眼中,当保姆的Vivian Maier就像“欢乐满人间”里的仙女一样可敬,而当她换下围裙抱起笨重的相机走上街头,便是城市风貌的记录者,快门咔嚓一声就将半个世纪汲入小小底片,直到去世,都从未向他人展示过分毫。她自己则在一卷录音带中引用了一条《传道书》中的箴言: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前周聚餐,团长提起芝加哥禄莱师太Vivian Maier之事,问我有没有看过她的作品。我回想起在HLF论坛似乎见人提起过,但并不知道这是谁。团长告诉我,这是一位最近才被发掘出来的摄影奇人,战斗在街拍第一线50年之久,直到70岁才刀枪入库,生前却将作品封存只字不提,身后其摄作险些被当成废品卖掉。我回家找到了几位收藏者的网站,向团长借了对她有详细介绍和作品选登的《中国摄影》杂志,立马被她作品的魅力所吸引。从两位Vivian作品的主要收藏者开设的网站编译了以下的资料,或可作为存档和浏览之用吧。

Vivian Maier(1926.2.1—2009.4.21),一位美国街头摄影师,生于纽约市,但年少时大部分时间却住在法国。Vivian在1951年回国后,做了一辈子的保姆,而业余时间则热衷于街头摄影。她的摄影生涯足有50年,留下了超过15万张负片,其中大多数摄于芝加哥和纽约市区。Vivian以极高的热情记录了她身边的世界,除照片外还运用了家用摄像机、录音机,并佐以私人物品收藏,为世人开启了一扇窥视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风情的窗口。但这也许并非她的本意,她生前从未公开过自己的作品,它们之所以会被发现并流传于世,实在是纯属巧合。

4102

2005年,John Maloof盘下他第一栋宅子开始做不动产的生意,打那之后他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自己街区的社团活动中去了。通过深挖本地的地方史料,他甚至当上了芝加哥北西区地方历史社团的主席。这一地区属于城市生活中常被遗忘的角落,他觉得应该编纂一本叙述地域特质的书籍,以此来唤醒本地区的活力与魅力,免得它再像往常那样总遭人看轻。于是他决定和别人共同编写一本名为《Portage Park》的地方志,而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人生。

出版方要求他们为本书提供近220张优秀的老照片,且必须取材于本街区生活。为了找到足够多的图片来满足这一要求,John和他的合作者Daniel Pogorzelski不得不四处搜寻古旧照片。这花去了他们将近一年时间,二人费尽心思到处寻图,连最小的线索也不放过。其间John拜访了一间本地的拍卖行(RPN sales)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这儿能拍到些有用的资料呢。事实上他找到的是一箱子六十年代摄于芝加哥的底片。由于无法确认内容详情,他只得冒险花了近400美元买下了整箱底片。

两位作者研究底片后发现,里面的内容对自己的书毫无用处,因此John把它们塞进了柜子里,直到截稿为止都没再碰过。过了一阵子,他又把底片翻出来查看,并开始扫描它们。照片中那些对过往时光毫无雕琢的真实记录攫住了他的心(之前他完全没接触过摄影,也不明白这些照片的看点究竟在哪儿)。逐渐地,John被这位摄影师感染,他也开始用手里的傻瓜相机记录芝加哥的风貌了。摄影成了他新的热情所在,而他也成为了一个摄影师。

让我们把时光快进一年,这时John的傻瓜相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他捧着一台禄莱福来相机走街串巷,一如当年的Vivian Maier。他的摄魂已然爆发,对摄影历史和那些摄影大家也是兴趣盎然。John在自己家的阁楼上布置了暗房,学习底片的显影和放大技术。起先,Maloof对此还羞于启齿,但Vivian的作品鼓舞了他,他决定重现她的人生轨迹,并以此为己任。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John在各类拍卖会上从其他竞购者手中拿下了她作品的90%,共10万至15万张负片底片,超过3千张照片,数百卷(未显影)的底片,还有家庭摄录机拍摄的影片,访谈录音带和各类其他物品。另一位收藏者Jeff Goldstein收集了1万5千张底片、1千张照片、30卷家庭录像带和一些幻灯片,这差不多是她作品的剩余10%。

John Maloof开设的相关网站

Jeff Goldstein团队开设的相关网站

2009年,Maloof开设了一个博客并上传了大约100张她的作品,可几个月过去却无人回复。于是他便到Flickr上的HCSP小组(Hardcore Street Photography)开了一个相关的话题,反响异常热烈。自此他便马不停蹄地负责起Vivian Maier作品的保存、研究和推广工作。

4103

Vivian曾在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担任保姆达十七年之久,多亏了这家人的帮助,John才得到了Vivian的大量私人物品,这些东西原本被储存在租用的储物柜里。要不是他前来询问,它们就要被送到垃圾场去了。两个橱里的物品大都是Vivian收集的杂物,如破烂的油漆罐子、铁路道钉或者各类小饰品,但在这些杂物中间却夹着好几百卷彩色负片和珍贵的个人资料,这些线索将John的研究领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大多数有价值的资料是剪报,都是她的珍藏。Vivian收集报纸上的文章并将它们收进塑料文件夹中,然后整理成册收到纸盒里。在她的遗物中,这样的剪报有好几百册。此外还有很多信笺,在寄给她的信笺中,有一些是来自各位雇主的。John和他的搭档Anthony Rydzon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研究整理,在旁枝末节中终于获取了足够多的资讯,现在他们可以大致构筑出她的人生轨迹了。

很多雇佣过Vivian的家庭会向你提起她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而遗物中的一封信笺可作为佐证—那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寄给她的一个前雇主的。Vivian Maier的身世就是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讯息中被重新构筑起来的,如这封信就是联系她与Baylaender一家的唯一线索。遗物中大量的购物小票、信件(私人的或公务类的)、笔记和其他讯息都有助于后人研究她的生活。尽管她生前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现在却能联系到几乎每一个她曾供职的家庭。若没有她这两柜子遗物,后世的研究者便毫无线索可循。仿佛她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堆拼图给我们一样。

Vivian Maier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奥地利人,她出生在纽约市北部的布朗克斯自治区,通过调查户籍记录,Maloof发现Vivian在四岁时和她母亲一起离开了美国,同行的还有一位小有成就的人像摄影师Jeanne Bertrand,而她的父亲Charles此时已淡出了这一家子的生活图景。之后的记录显示,Vivian曾和她母亲Marie Maier在1939年回过美国。而在1951年Vivian第二次离开法国返美时,她母亲并未同行。

1949年,当Vivian还在法国时便开始把玩相机,当时她的设备是一台简陋的柯达Brownie箱式相机,这种业余相机只有一种快门速度,没有测距也没有光圈可调。取景器非常狭小,在专业的风光或人像摄影师看来,这种极不可靠的设备很可能会毁了Vivian对摄影的兴趣,使用这种简陋的相机简直是在给她的热情泼冷水。

1951年,Vivian Maier搭乘汽船De-Grass回到纽约,并在纽约长岛的一户人家找了份保姆的差事,身为一名犹太难民,她通过观看舞台剧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1952年她买了一台禄莱福来相机,鸟枪换了炮。她在这户人家工作了很久,直到1956年搬到芝加哥北区为止。芝加哥的Gensburg一家雇佣了Vivian照顾家里的三个男孩,他们也成了她一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雇主家庭。

1956年Vivian搬到芝加哥后,Gensburg家借给她一个浴室,于是这里便成了她的私人暗房,她在这里冲洗和放大黑白底片。虽说经济条件不宽裕,但她在1951年、1955年去过加拿大,1957年去过南非,1959年重回欧洲又去了中东,1956年来过中国。很可能她变卖了法国阿尔萨斯的一处家族农场才筹措到旅费,在旅途中也留下了很多摄影作品。

十几年过去,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因此Vivian在70年代初结束了在芝加哥的第一份保姆工作。工作地点的变换让她失去了自己的暗房,雇主换了一家又一家,她手上的黑白底片也堆积起来无法冲洗。此时她决定改拍彩色35mm负片,使用的大都是柯达的Ektachrome,器材也换成了徕卡IIIc相机,也使用过包括康泰时在内的数种德国单反相机。

这些彩色摄影作品风格与她之前的作品迥异,并且愈发抽象。人物逐渐淡出了她的影像,取而代之的则是静物、报纸和涂鸦。

80年代,Vivian的创作遇到了新的困难。经济压力和生活的不安定让她再次难以为继,于是柯达彩卷也无法冲洗而堆积了起来。90年代晚期至新千年到来之际,Vivian不得不放下了相机,租借了两个储物柜来存放她的珍藏。一直居无定所的她搬进了一间有浴室的单间公寓,而房租则是由善良的Gensburg一家支付的。而她甚至无法维持储物柜的租金,2007年,因Vivian无力支付租金,储物柜租赁公司便将柜中的底片卖给RPN拍卖行抵债。RPN又转手将它们放到自己的拍卖会上出售,这才被John Maloof等收藏者发现。

2008年,年事已高的Vivian在芝加哥市中心的冰面上滑倒而伤及头部。虽然医生判断她会顺利康复,但她的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不得不搬进养老院接受看护。2009年4月21日,Vivian Maier去世,享年83岁。

在John Maloof和Jeff Goldstein等收藏者的努力下,Vivian的作品从2010年起在欧美巡展不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1月16日,她的第一部作品集《Vivian Maier – Street Photographer》由Powerhouse出版社发行,其身后留下的大量未冲印底片仍有待显影整理,越来越多的作品也会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这位目光独到的街头摄影师,孤身终老,也无子女,甚至没有几个熟人。在她服务过的家庭眼中,当保姆的Vivian Maier就像“欢乐满人间”里的仙女一样可敬,而当她换下围裙抱起笨重的相机走上街头,便是城市风貌的记录者,快门咔嚓一声就将半个世纪汲入小小底片,直到去世,都从未向他人展示过分毫。她自己则在一卷录音带中引用了一条《传道书》中的箴言: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分享到:

,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2995

楼被抢了22层了

  1. 去年年初我第一次在中国摄影看上看到她,很短的新闻,然后找到了那些网站和所有能找到的消息看看,总之就是很不可思议,很不可思议的一个女人。也许她根本就是地球人。
    不过我的英语不好,有些英文资料看不懂,你这篇很细,我也算补课了。


    h Says @ 11-12-19 11:56 下午
  2. 还有,我今天晚上又从ebay上买了台相机,汗。


    h Says @ 11-12-19 11:57 下午
  3. 她的作品说明了一切,确实不可思议,特别是对人像的眼神捕捉极为细腻!

    Cliffx Says @ 11-12-20 12:01 上午
  4. 掏出催眠螺旋桨:你看这台M3多么的好使,你就入一台吧,你看,昭仓不是买了一台么,唐塔也买了一台,多么丝滑的手感啊,入一台,你就会融化在这醇香的D76中……

    Cliffx Says @ 11-12-20 12:02 上午
  5. 催眠螺旋桨是没有用的,要用旋转的7片光圈⋯⋯


    darkzero Says @ 11-12-20 4:39 下午
  6. 买器材是没底的……屋脊上那个“白银帝国”的作者,是我大学的一个未曾谋面的师兄。那上百个银闪闪的镜头……


    老虎 Says @ 11-12-20 8:13 下午
  7. cliffx兄这一篇介绍的真详细啊,看着很过瘾。想起来不久前看的另一个老头拼贴画小画,好像扫垃圾的,也是默默无闻一辈子。死了以后画作被发现,大红大紫了。感觉他们这一辈子过得都特别纯粹。


    熬糟 Says @ 11-12-21 11:55 上午
  8. 在徕卡中文站上看到了 感觉很好 虫纸 真心感觉你的黑白片子 色阶应该向黑色压一些


    Nical Says @ 11-12-21 4:20 下午
  9. 他是捨不得拉曲綫的


    星辰人民解放陣線 Says @ 11-12-21 9:59 下午
  10. 用Summitar的效果更佳

    Cliffx Says @ 11-12-21 11:21 下午
  11. 灰骑士?不过老胡拍片功力了得,进再多器材也不会辱没

    Cliffx Says @ 11-12-21 11:22 下午
  12. 通过现场经验改善呗,明年要进暗房玩光放后期。

    Cliffx Says @ 11-12-21 11:30 下午
  13. 你今天的战果呢?

    Cliffx Says @ 11-12-21 11:34 下午
  14. 是不是捷克的神奇老头,用自己拼凑的相机拍女性的啊?那也是一个奇人,都太有个性和才华了:D 你网站里的行摄非常有味道,欢迎常来坐坐看看。

    Cliffx Says @ 11-12-21 11:43 下午
  15.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3463747123 这是个广东卖家,淘宝最便宜的,我定了本,好像还剩2本。
    Powerhouse出版社的只有英文一版吧?这个商品标题是英文版,但商品介绍却说非英文,店家还不在线……


    Nical Says @ 11-12-22 9:30 上午
  16. 这书国外39美元……


    Nical Says @ 11-12-22 9:34 上午
  17. 还有 把RAIN发上来


    Nical Says @ 11-12-22 9:37 上午
  18. 汗,万恶的资本主义,保姆都能玩leica, rollei,还能出国采风。还有一句,死后出名。哎,其实是心里钦佩她的这种执着。


    Frantic Says @ 11-12-22 10:19 上午
  19. 我也是在这里买的,有德文版和英文版。店家晚上都在,你可先在wangwang留言给他。不过书文字量很少,就Maloof写的前言,和一个评论家的序,照片内页没有任何文字。

    Cliffx Says @ 11-12-23 12:21 上午
  20. 也许印刷地点关系……呃……

    Cliffx Says @ 11-12-23 12:22 上午
  21. 你要核实情况,这就是核实的情况!(指着上面的新帖)

    Cliffx Says @ 11-12-23 12:22 上午
  22. 估计也是倾家荡产,老太太后来都没钱冲彩卷、付仓储费,出国应该是把在法国的地产卖掉筹钱的。很多底片她自己都没有看到过,也许是很纯粹的喜欢这个过程,一直到去世都如此执着,我很喜欢影集里一张自拍,一个工人正搬运一面镜子,Vivian在镜中微笑,也是唯一一张有她笑容的自拍照。

    Cliffx Says @ 11-12-23 12:25 上午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