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想把“岁月1978”的帖子续下去,发现双年展主会场的照片还没放。

其实这次双年展去了两次,都是爆满,广场上的火车倒是可以免票进去看。总的来说这次给我的印象不如06年的“超设计”,原本觉得“快城快客”这个主题会直接切入一些比较直观现实的社会问题,但整个展的风格基本还是作者自己玩的气氛浓,会场里的艺术品说明也是似是而非甚至没有,抽象的作品又很多,互动的要素较之“超设计”也有缩水。楼道里台湾艺术家制作的装置“上海,我能请你跳支舞吗?”比较吸引眼球,只要站在指定的位置舞动,大屏幕里的高楼大厦就会分解变成人形与你共舞,可惜第二次来的时候有一个站位的感应器已经坏了。

4楼总算有一些关于城市移民的话题,却总跳不出政治波普或居高临下审视的态度,有些作品的趣味可以说令人反感。

反而是3楼由美术馆和政府主推的上海变迁图片展内容丰富,主要围绕人民广场和双年展所在地上海美术馆—也就是以前的跑马场,对开埠以来的上海历史做了一次官方回顾。有意思的是,在图片展旁的放映间可以观看德国导演设置的速记上海纪录片,没有一句台词,全片的情绪用音乐表达,但显然片中所表现的主旨和外面的图片展相去甚远,颇具讽刺意味。

5楼展出由中小学生制作的教育手工制品,除了手绘的马克杯外,还有自制的床头小场景等。每个小艺术家都为自己的作品写了一个故事或寄语,贴在门口的告示板上

照片拍完后搁了一个月,上周去找兰斯蜀黍吃饭,顺便去美术馆看馆藏展的时候才想起来。

装置《上海梦—拥有一张城市金卡》,作者范·黑思维克(荷兰)。作者在上海随机与人交谈记录他们的梦想,将素材打乱糅合后发散到红色的T恤衫上。

装置《行李》,作者王庆松。艺术家展示了上海开埠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行囊,这些代表了快客的符号构成了快城的历史记忆。

装置《飞行器》,作者尹秀珍。一个既是城市和世界结合部、又是交通工具、也是建筑的复合体,它嫁接了三种交通工具:代表世界的铝制飞机、代表乡村的拖拉机、代表城市的桑塔纳轿车。连接三部分的钢架结构上糊着厚厚一层衣服,这些衣服来自城乡各处的不同人士。

综合材质《衣裳:跑马场上的华丽转身》,作者王强。悬挂在原为跑马厅北楼、现在是上海美术馆北门的楼梯之上,九件巨大的薄衣再现了上海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服饰,大大的油画像绘制在衣物上,作者建议观众“把衣服打开看看,走得更深一些”。

电脑动画《野蛮丛生》,作者卜桦。玩烂了的政治波普,具有“那个年代”外表和服饰特征的小女孩拿着弹弓打下影射魔鬼美帝战斗机的怪鸟,城市在强权的博弈中甚嚣尘上。题材没有什么新鲜的,但制作和配乐手法纯熟,动感极强,观众很容易入戏。

本次双年展的重头戏,也做足了宣传的装置《移城》,作者井士剑。主题自然不用多说:上山下乡。作者为了收集素材,差点跑了大半个中国,曾经是战略物资的蒸汽火车头非常难找,最后在武汉侥幸寻得一台已经报废二十多年的古董,分装运到上海组装成这间包括火车头、煤车和车厢的作品,长达45米。“火车是一个移动的城市,同时它也在移动着城市。”作者如是说。他想表达对自己知青年代的眷恋和对那段青春的讴歌。
然而观众看作品的感觉或许不同,至少我不这么看。走进这部涂满了“上游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类语录口号的列车,在全黑涂装的车厢内部除了堆满毛时代的个人崇拜物外,墙上还画满了白色的“正”—一个常用的计数符号。对我来说,这节车厢如同那个时代,就是一座坟墓,阴气逼人,散发着腐败的尸臭。我在这里找不到什么崇高和理想,看到的只有现实:无数青年的青春和梦想就在这里葬送,亡者扭曲着过去以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一个灵魂死后还要为屠夫唱赞歌,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分享到: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36

抢楼还有机会

  1. 总体而言,这次双年展,令人失望……


    jpgpolo Says @ 09-01-8 8:11 上午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