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阅兵的时候,陛下是神;二·二六事件发生时,您怎么又变成了人呢?

在自杀攻击队起飞的时候,陛下是神;仗打败了,您怎么又变成人了呢?”

三岛由纪夫的《英灵之声》被看做是批判天皇制的问题之作,从这种争议中或许可以隐约看出日本对“皇国史观”的留恋,批判应是思想磨炼、交汇、完善的途径,而为什么一旦批判了天皇制就会被评为“问题”之作?本不该成为问题的事物行为被冠以问题之名,那么究竟是作品本身有问题还是戳到了一些人心底的痛处呢?

《英灵之声》采用能剧中修罗剧演出的手法,描述了第一人称的“我”所参加的一次奇妙的通灵仪式(归神会)。起初,与会者以为借神官的肉体显现出来的只是普通的土地神,却发现招来了大群充满怨恨的亡灵,亡灵自称是已经成神的、在“二·二六事变”中被处死的皇道派青年军官,随之又向会场的众人引荐了自己的晚辈之神—在太平洋战争中撞死在美军舰队的神风特攻队员。这些人的灵位在战后都被送入靖国神社,接受供奉和祭祀,被称作“英灵”,其中包括大量犯有战争罪行的战犯,由此也引发了战时被害国的愤怒,导致了旷日持久的靖国问题。然而本书中,却是通过这些被日本政府奉为“英灵”的战死者之口,对战时日本的天皇制和皇国史观进行了简短而辛辣的反思和批判。

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地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这些纪念物之所以被赋予公开的、仪式性的敬意,恰好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被刻意塑造的,或者是根本没人知道到底是哪些人长眠于其下。这样的事情,是史无前例的。你只要想象一下一般民众对于好事者宣称‘发现’了某个无名战士的名字,或是坚持必须在碑中存放一些真正的遗骨时的反应,就可以感受到此事的现代性了。一种奇怪的,属于当代的亵渎形式!然而,尽管这些墓园之中并没有可以指认的凡人遗骨或者不朽的灵魂,它们却充塞着幽灵般的民族的想象。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①

1936年2月26日发生的“二·二六事变”是近代日本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首都兵变,自从15世纪的应仁之乱以来②,日本的政治心脏已有近500年没有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政变,即便是混乱的幕末时代,也未曾将战火烧得离皇室如此之近。兵变军官大都来自第一师团第一、第三步兵联队,多为出身贫寒的年轻军官,他们袭击了多名军政大臣并要求天皇亲政,事变于4天后被镇压,十数名军官和包括北一辉在内的数名民间参与者被处决。在天皇政府的命令下,为“勤王”起兵的皇道派军官高呼着“天皇万岁”被枪毙,这看上去多少有些怪异。

探讨天皇制首先需了解日本国家与神道教。希腊裔日本民俗学家小泉八云③在自己的著作中称日本为“神国”—尽管在历史长河中,日本吸收了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儒教、辗转传来的一些佛教分支,但其国体和天皇制的基础仍是建立在神道教的基础之上。神道教原本是日本本土的自然崇拜宗教,内容大都是一些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极其相似的农神传说;到7-8世纪的奈良时代,神道教融合了中国隋唐传来的道教和方士元素,并由天武天皇、元明女皇和宫内人士主持编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用于强调大化改新后形成的律令国家之皇权正统性。在这些传说故事集和历史文书中,描述了“天孙降临”的故事,讲的是居住在神明世界高天原的主神天照大神派遣自己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到日向国的高千穗(现日本南方九州),这个小神带着祖母发的委任状“天壤无穷之诏”,宣布自己是统治这片国土的正统君主。《古事记》的中卷写了琼琼杵尊的曾孙神日本磐余彦征服纪伊、大和等国家的故事,并将此人定为历史上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其统治的国土由其名号定为“日本”—日出之处的国家。

对于以往只能靠中土大国的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寻找本国历史的偏国日本来说,这一类的神话非常必要,它既将天皇家族和神明联系起来,又对上国宣称了自己的主权,大和朝廷对隋朝的国书中自称“日出之处天子”,即是由此时开始的。而日本尽管只有两个民族(大和民族和虾夷民族),却都无法确证自己的祖先起源(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埋块骨头,然后把它挖出来宣布是本地独特的化石人类,在报纸头条高呼:Holyshit! We are unique!)。日本上古时期的绳文人和弥生人,在特征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对古坟时代的皇陵科考结果,越来越多地证明日本人的祖先很可能是从韩国渡来④。因此神道教的天孙降临神话成了日本国体正统和民族优越论的一根救命稻草。

神道教也由此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以皇室祭祀为主的皇室神道和作为民间宗教而散碎存在的教派神道。日本自称是世界上惟一自有史以来一直由一个王朝垄断王位的国家,天皇制的中心思想便是“八紘一宇,万世一系”,然而“万世一系”的天皇皇族在本国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尴尬的断层。其一为12世纪平安时代末期源平争霸时⑤,平氏外戚拥立的安德天皇⑥跟着平氏贵族一起跳了海,尽管皇胄未断,但传说中天照大神赐给琼琼杵尊的三件神器也一起入了海(如果真有的话),安德天皇的弟弟在没有神器的情况下即位,是为后鸟羽天皇⑦。其二,14世纪镰仓幕府倒台后,因复辟天皇和高级武士争权,造成前者逃往南方吉野,出现了50余年的南北朝对立,这个时代日本有两个天皇,北朝传6代,南朝传4代,最后以北朝天皇正朔收场。现在这个时代通常称为南北朝时代,但在1911年,日本国立教科书《通用小学日本历史》中出现的“南北朝”定义因将南北朝对等表述,而遭到议会的非难,是为“南北朝正闰问题”。事件的结果是教科书编纂人被撤职,教科书停用并被勒令修改,南北朝时代被改称“吉野朝时代”,直到二战日本战败。尽管现代天皇家族为北朝天皇家系,但南朝正统论作为幕末尊王论的基础,以“北朝天皇是接受了南朝天皇禅让才成为正统天皇”的理论掩盖了历史上存在的分裂问题。

“南北朝正闰问题”实际上是围绕着“皇国史观”的中心、也就是天皇家系的正统性而展开的一次学术斗争。所谓皇国史观,即是将日本历史的中心置于天皇、万世一系的天皇作为神明后裔、领有神谕(天壤无穷之诏)、君临日本。这种史观强调的价值观是:日本人作为臣民,必须将“为天皇尽忠”作为至高价值。因此,明治政府在维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神道国教化政策,将皇室神道置于教派神道之上,形成了“国家神道”。国家神道强调抹杀天皇的凡人性,将天皇看做“现人神”—以人的姿态出现在人间的天神,是集军国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的现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而民间儒释教所提倡的博爱与宽容精神,也经调整放置在忠孝之后;如江户时代的武侠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⑧,这本有些变身英雄情结的小说中的八位侠士,其代表的八种美德:仁义礼智忠信孝悌到了明治时代便被强调为以“忠孝”为先。

鉴于此,对现人神天皇的忠孝,时常超越了社会道德、宪法和普世价值,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思想大棒,通常它被称作“大义名分”。在战败前的日本,任何有悖于皇国史观的行为都被称为“非国民行为”,做出此类行为的日本人即为“非国民”,没有任何正当权利可言。而只要目的符合皇国史观,无论多么残虐的行为都会被容许和美化,“大正民主”⑨就是在这张大旗的肆虐下趋向消亡的。

时值日本大正时期末年,因一次大战的紧急经济订单和海外殖民地扩张带来的经济景气和“大正民主”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停战后的订单撤销、为高速建设重化学工业和军事国家而行使的残酷重税和低价农产品收购政策使日本农村面临崩溃,大量贫民或去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贩卖毒品冒险,或去南洋谋生,物价高涨,财阀和军部聚集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1923、1927、1929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东北地区大规模欠收⑩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贫困的农家多将女孩卖往青楼,教育成本高的可怕,家境贫寒的男孩除少数英才能去公立学校读书外,很多去了成本低廉的军官学校。这些青年军官对现实极其不满,又无法看清其深层次的经济架构问题和国家银行问题,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政界要员施政不力和贫富不均的社会表面问题上。支持这些军官的精神支柱,便是自明治维新以来政府大力推行的皇国史观,通过虚幻的思想一致和无限道德制高点,青年军官转变为少壮军官,认为当下的时局是由于权臣压迫挟持皇室、独断专行所致;而对外又极度残暴,一些军官将北一辉⑪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⑫中的扩张论奉若圭臬,认为对外应行使“日本作为世界无产者的特权”,即打砸抢有理;简而言之,就是码准了自己政治上正确,可以肆意胡来。

浸淫在皇国史观里的偏激势力,成为彻底终结“大正民主”的破坏性力量。自古以来日本风行的暗杀行为屡屡发生在政界要人身上,1921年日本首任政党内阁首相原敬⑬在东京车站被右翼青年刺杀;1932年日莲宗僧人井上日召主使的血盟团事件中,前藏相井上准之助和三井财阀团琢磨被杀。然而1923年的“甘粕事件”和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更具代表性。陆军宪兵大尉甘粕正彦在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以莫须有的治安威胁为由屠杀了无政府主义社会活动家大杉荣夫妇及6岁的外甥,同时也有近三百名韩国人在东京及关东地区被暴民杀害,原因仅仅是他们对灾害“表现得不够悲痛、没有主动救灾的意愿、显然是妄图趁机暴动”而引起的“朝鲜人在东京放火杀害日本人”的谣言。而不满政坛的海军军官制造的“五·一五事件”正式终结了日本战前最后一届政党内阁,这次暗杀事件中被枪杀的首相犬养毅和行凶军官之间,有一段著名的简短对话,当时犬养毅说:“有话好好说。”而军官则一口回绝:“少废话,开枪!



当时的报纸对甘粕事件判决结果的报道

血盟团事件和“五·一五事件”的主谋们,在社会上反而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援助。要求减刑的请愿书雪片般飞向东京,日本南方甚至有人斩下自己的手指寄给法庭,要求代替军官们承担责任。在光怪陆离的气氛中,这些事件的案犯都只获得很轻的刑事处分⑭。在“大义名分”、“尊皇讨奸”的口号下,制造这些血腥事件的主谋们仿佛成了当代的赤穗浪士⑮,暗杀行为被看做是忠君报国的表现。

在《英灵之声》中,三岛便对青年军官的心态进行了一次重演,书中的亡灵为众人展示了两幅画卷,分别代表了他们起兵时预想的两种结局:

第一幅画卷:雪过天晴,在银白色的山丘上军官们提着军刀,刀尖上“国贼”的血仍在滴落。天皇独自骑着白马从山麓奔来检阅勤王之师,在一片“大君勤政”的欢呼声中,官兵们簇拥着天皇缓缓离开山丘,这一刻他们仿佛成了神兵。

第二幅画卷:和第一幅一样,雪已经不再下了,但并没有放晴,天空仍是乌云低垂。天皇乘着白马来到官兵身边,感谢他们的勤王壮举,答应亲政并要求他们安心地切腹自杀。于是军官们高呼万岁,把军刀捅进自己肚子里,“奸臣”的污血和军官们至纯的圣血混合在一起,变成忠臣赤子之血,在天皇的御驾前流淌。此时,“现人神”的“龙颜”上飞舞着一行热泪。

两幅画卷很有典型性地点出了古往今来愤怒青年的一致心态:我是正义的化身,我有制高点,我政治上正确,所以我干什么都是安全的,可以凌驾于任何法律和道德至上。

然而,亡灵又愤怒地发现,现实远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在“二·二六事件”中数名昭和政府的军政要员被杀,天皇裕仁对此大为震怒。事件发生当天,他便召见陆军大臣表明自己“甚为不快”、“难道日本也要变成俄国那样?”到27日,裕仁要求立即镇压“杀害朕之股肱的青年军官”,如果不能迅速解决的话,自己就亲自带近卫师团去剿灭。“现人神”此时表现得像个玩具被抢走的小孩子,完全没有了军官想象中“神”的影子,这令事变军官大为动摇。同日,军部决定尝试体面解决,要求军官们自杀谢罪,但报请天皇派遣钦差传令时,裕仁予以拒绝:“要自杀,就自己去死好了。没必要为这个事情派钦差。”28日,敕令下达但没有传达到事变军官手中,然后军部顺水推舟,以此为由判定其为叛军。

大部分军官拒绝自杀,希望在法庭陈述意见,结果这次事件以秘密进行的非公开审判收场。匆匆审讯后,十数名军官被枪毙,士兵遣返回部队后立即被派往第一线当炮灰,军部中的统制派一扫皇道派势力⑯,占据了主导地位。

1936年2月27日,集结在首相官邸的事变部队

在二·二六事变军官之后,是神风特攻队员的亡灵。神风队是1944年由海军航空本部的大西泷治郎提出、军令部设立的海军自杀式攻击部队,队员乘坐军用飞机、鱼雷艇等载具,对盟军进行自杀式的撞击作战。陆军也有类似的称作“震天队”的自杀式攻击部队。据统计,日本陆海军直接死于自杀攻击的军人约5800人。天皇裕仁对自杀攻击的赞许态度,无疑是让这些年轻人白白送命的一针催化剂。书中对神风队员一段幻视般的描写勾勒出其对于死亡的恐惧,根据出击指示,特攻队员瞄准了美国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的升降机直撞了下去。飞机被炮击的烟雾笼罩,在一片朦胧中,这个年轻人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方形的升降机上,升降机发出曼妙的光芒,并变得越来越大。就在一瞬间,他看到的不再是航空母舰的升降机,而是儿时学校的操场,忽然又变成瓷碗,最后他终于看清了:那是一块俎板。就在此时,他被子弹击穿。而装饰在他墓碑上的勋章,也“不过是玩具一般廉价的东西”。

亡灵们看到了日本战败,“像巨大的玻璃器皿一样被整个摔碎了”。而天皇面对占领军,却做出了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举动。在盟军对天皇制去留问题争论之时,裕仁召见了曾是皇道派军官眼中钉的币原喜重郎⑰:“……过去,曾有一位天皇罹患重病。天皇想要召御医进宫,但宫内诸人却说,陛下玉体乃是神体,让医生触碰恐有不利。他们既不召医生入宫,也不开药,于是天皇便病死了。这种事,还真是惨哪。”意思是说,现今若不脱去自己身上的神格,恐怕也会和那个天皇落得一样下场了。

1945年10月9日组成的币原喜重郎内阁在国会议事堂前合影

1945年12月15日,盟军废除国家神道并将日本的国家政治和神道教分离。同月22日,裕仁首次召开记者见面会。1946年1月1日,便发表了著名的《人间宣言》(人性宣言⑱),裕仁宣布“实际上朕也是人而已”。“人性宣言”和之后天皇夫妇在全国进行的人性巡幸⑲,在盟军保留天皇的立场下,宣告了天皇神格的破灭,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天皇机关说与现人神说互相争斗了多年之后,昔日的神变成了如今的人。

这段背景引出了《英灵之声》的高潮。文中的亡灵对此大为震惊,昔日高高在上的神明,如今只是一个小小的人了。三岛借亡灵之口讽刺道:“这倒无所谓,谁又能责怪陛下呢?

然而,在大阅兵的时候,陛下是神;二·二六事件发生时,您怎么又变成了人呢?

然而,在自杀攻击队起飞的时候,陛下是神;仗打败了,您怎么又变成人了呢?

既然陛下是神,为什么让年轻人抱着虚无的幸福感去送死呢?既然陛下是神,为什么看着悲剧发生而不伸手阻止呢?

把年轻人变成炮灰、变成灵牌送进神社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真的是英灵、真的是神吗?

在文章的结尾,亡灵唱起民谣,点出主旨:既然天皇为了逃避责任,把自己变成了人,那么靖国神社也只不过是野狐狸变出来蒙骗路人的破祠堂罢了,而在那里接受天皇祭祀的所谓“英灵”也不是什么神明,只是一群孤魂野鬼。

1947年的人性巡幸中,裕仁夫妇视察农村

然而这个短篇的有趣之处在于,以上这些我作为读者所做的解读和分析与作者的初衷也许相去甚远。三岛本人要探讨的,或者说他在意的问题并非是年轻人是否应该进行兵变或驾驶飞机撞击美国军舰,而是做过这些事后是否能得到他想象中“应得”的评价。这看起来能显示三岛的右翼思想,但实际上却也未必即是如此,死亡—他所关心的永恒主题,在这里借用事变军官和神风队员的躯壳出现,本意仍是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东西—美。作为美的某一种外在形式,死亡是否能够得到恰当的定位和价值判断,是作者贯穿全文的主旨。他的天皇制批判,以及对天皇本人的评论,其基础均在于天皇未对事变军官和神风队员做出他所认为“应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年轻人的死亡,面对终极之美,作为神的天皇两次选择了自我放逐,以至于最后连神格都丢弃掉,这才是三岛的批判对象。短篇中三岛对“美”的认识和坚持是异常强烈、专一而变态的。在结尾处,作为灵媒的神官死去,他的俊美面孔在死时已经完全扭曲,“变成了另一个人”,隐喻着日本国民精神在战后的巨变与迷失。

战后,”二·二六事件”中自杀或被枪决的事变军官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电影方面就有《动乱》、《二·二六事件:雪与血的四天》和《间谍佐尔格》等,通常他们被塑造成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形象,并配以三上卓⑳的《昭和维新之歌》(青年日本之歌)进行煽情。然而,无论其最初的用意如何,这次兵变造成的后果对日本和周边国家都是灾难性的:

第一, 皇道派自此一蹶不振,但同样残忍暴戾的统制派把持了军部,在军部授意下成立的广田新内阁迅速走上战争经济体制,即所谓“广义国防国家”。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扩军计划,如建造超级战舰大和型;教育亦进一步军国主义化。

第二, 军部借此机会复活了自1913年起就被废除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内阁成员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在这一体制下,军部可以用陆海军大臣辞职而不提供继任人选的方法直接搞垮内阁,实际上使军部可以直接控制组阁。 

第三, 1936年8月立即抛出基本国策纲要,以“日满华三国紧密提携”为名目,决定了进一步入侵中国与南洋的方针,导致1937年的冲突扩大和全面侵华战争。

第四, 日本在外交上迅速接近德意轴心。 

而书中所涉及的天皇放弃神格的举动,对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影响可想而知。旧体制、特别是天皇制崩塌后,日本的“人从来就没有这么‘像人’过”(坂口安吾语),性解放、新宪法、集体相亲的大潮等新现象激荡着日本社会,在惶恐和不安之后,1947年初爆发的“粮食五一节”上,国民破天荒地向天皇喊出了心中的不满,二十万聚集在皇宫广场的游行人群在标语牌上打出了“朕已经吃饱了,汝等臣民快饿死去吧!”、“宪法顶个球,我们要吃饭!”等著名的口号。从人性巡幸之后,日本人逐渐接受了天皇作为普通人的概念,在文艺作品中,也开始出现作为调侃对象的天皇形象。但即便如此,像《英灵之声》这样的描写,仍属于比较露骨和容易引起争议的范畴,阅读后建议观看俄罗斯影片《太阳》,对比一下两者对裕仁的描写。

《英灵之声》由四部分组成,除了短篇《英灵之声》外,还收录了短篇小说《忧国》的改订版、剧本《十日菊》和随笔《二·二六事件与我》,题材全都与“二·二六事件”有关。另附有编辑藤田三男撰写的后记《<英灵之声>的诉说》,内容是作为编辑的自己与三岛之间的工作往来。

书名:英灵之声(英霊の声)
作者:三岛由纪夫
译者:/
语种:日语
出版社:河出文库
初版:2005年
价格:650日元
入手地:代购
入手价格:65元人民币
余书:有

注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注2:15世纪中期,室町幕府已经有名无实,地方长官守护大名在领地内豪强势力的支持下开始左右朝廷。将军足利义政起初没有男嗣,因此按惯例收取胞弟足利义视为养子,并保证后者的继承权;但义视过继后,义政之妻日野富子很快便产下男婴,即足利义尚。因此,足利义视与义尚便开始因继承权问题而对立,在这些将军外戚背后,即是强大的守护大名。日野富子背后是山名宗全,而义视则依附三大管领之一的细川胜元;将军家的继承权问题加上后来出现的另二大管领畠山家族与斯波家族的继承权问题,终于导致在京都爆发的战乱。
1467年(应仁1年),畠山政长和畠山义就的军队在京都郊外开战,之后细川胜元带领24国东军诸侯共16万人进京驻扎在京都幕府官邸支援政长、山名宗全带领20国西军诸侯共9万人进军京都西南部支援义就。战火持续7年,京都被烧成一片白地,1473年双方守护大名相继病死,诸侯遂讲和。至1477年各路诸侯撤出京都,持续11年的应仁之乱终结。这次动乱彻底摧毁了朝廷和幕府公家的统治基础,地方豪强大名蜂起,“下克上”的战国时代宣告开始。但是,为躲避战乱而从京都出逃的朝廷文化人士和宗教人士落户在各地大名处寻求庇护,文化逐渐向地方上普及。

注3:小泉八云,原名Lafcadio Hearn,希腊裔爱尔兰人,后在日本居住并编纂了诸多日本民俗书籍。

注4:绳文文化人是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200年日本新石器时代人类,目前被认为是从东非扩展到东南亚的现生人类。绳文人以制作有独特花纹的陶土器得名,但并没有农耕社会的遗迹,而是渔猎·采集部族。弥生文化人指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00年存在的文明,使用金属工具并会种植水稻。弥生文化远远先进于绳文文化,而弥生人在人种特征上与绳文人大不相同,当今的日本人在特征上接近弥生人,这个文明并非产生于日本本土,但究竟是从何处传来目前仍存疑。弥生文化源头有中国大陆黄河下游说、朝鲜半岛说和印度支那说等数种,而在日本古代神话中曾记载过天照大神的弟弟素盏名尊前往韩国学习耕种和植木技术的传说。

注5:12世纪中后期,新兴武士集团桓武平氏(桓武天皇血统)与清和源氏(清和天皇血统)之间的争战。

注6:平安时代末期天皇(1178-1185),高仓天皇和太政大臣平清盛之女平德子所生。1180年即位,1185年平氏在长门壇之浦海战中全军覆没,平清盛之妻平时子抱着安德天皇和平氏一族蹈海。

注7:安德天皇之弟(1180-1239),由源氏拥立。

注8:1814年至1842年刊载的武侠小说,曲亭马琴著。讲的是室町时代武士里见义实之女伏姬与犬神八房生下八名犬士,惩恶扬善、光宗耀祖的故事。

注9:日本大正天皇时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迅速获得经济增长的日本国内出现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风潮,表现为宪政运动、普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一战结束后随着经济衰落而迅速褪色。又称大正浪漫。

注10:包括关东大震灾、昭和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出口生丝价格暴跌与黄金进出口解禁引起的通货紧缩,造成城市失业率增多、农村农产品收购价暴跌。

注11:原名辉次郎(1883-1937),日本右翼国家社会主义学者。曾参加中国辛亥革命,目睹中国革命的不彻底性后,于1919年起在上海虹口的公寓里构思自己的国家改造思想,1923年发表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他的理论鼓吹以武力与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势力再分割,并要求在国内以兵变方式夺权,建立绝对的天皇国家,对二·二六事件中的皇道派兵变军官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因此作为事变主谋被枪决,其宣扬的超国家思想具有两面性。《日本改造法案大纲》被日本军部统制派修正改写后以《陆军手册》的名义刊行,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源流。

注12:1923年发表,北一辉著。

注13:日本首相,因对东亚国家采取较为缓和的政策,于1921年在东京火车站被右翼青年以讨伐国贼的名义刺杀。

注14:民间参与者被判有期徒刑5年,陆海军军人参与者被判有期徒刑13-15年,但均获得减刑。

注15:江户时代的著名忠臣。在江户幕府元禄时代,政治异常腐败。1701年,幕府旗本吉良义央在江户城中准备迎接钦差事宜时被另一名高级武士赤穗城主浅野长矩拔刀砍伤。因此失态事件,浅野当天即被命令切腹自杀以谢罪,领地被没收,吉良因有后台而在调查后免于处分。1703年1月30日,以大石良雄为首的46名原浅野家臣袭击了吉良官邸,从储藏室的墙隔板里把吉良揪出来斩杀,献其首级为旧主报仇,最后全部以礼切腹自杀。这个故事是日本武士道中宣传忠君思想的范本之一,被改编成歌舞伎“忠臣藏”。

注16:”二·二六事件”爆发前日本军部中的两股势力。统制派以中高级军官为主,主张政府与军部密切合作,以完成对外扩张;皇道派以中低级军官为主,认为应当进行“清君侧”,剿灭文官组成的政党政府与财阀,建立天皇独裁的军事政体,以图在扩张中获得最大效率和利益。两派最终目的并无大的差异。

注17:1872-1951,日本外相、首相,20年代担任外相时为知英美派,对中国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招致军部的不满。1945年10月组阁,稳妥地执行了盟军所要求的过渡政策。

注18:1946年1月1日由裕仁发表的诏书,否认了天皇的神格和“现人神说”,承认天皇只是具有人性的普通人,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天皇制。

注19:战后至1947年天皇夫妇在日本全国各地的巡幸活动,特别在新宪法签署后的巡幸受到热烈的欢迎,从而肯定了盟军占领政策中新的天皇地位。

注20:1905-1971,旧日本海军中尉。1932年参与”五·一五事件”,1961年参与旧军人主导的政变计划(即“三无事件”,基地被警视厅侦破,未遂)。

    分享到:

,

引用地址:http://www.cliffx.net/archives/605

抢楼还有机会

  1. 好长,>_<书有中文版否?
    博主 对 内大臣 的回复: 2009-09-08 08:22:23
    应该还没有简体本,估计题材还是有些敏感。。


    内大臣 Says @ 09-09-1 12:45 上午

要说点啥就在这吧